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眼科临床应用药对经验探讨(3)

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菟丝子与枸杞子:菟丝子为补阳药,性甘温,归肝脾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可使精血上注而有明目之功,《本草正义》称菟丝子为“养阴通络上品,

菟丝子与枸杞子:菟丝子为补阳药,性甘温,归肝脾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可使精血上注而有明目之功,《本草正义》称菟丝子为“养阴通络上品,其味微辛,则阴中有阳,守而能走”[12];枸杞子为补阴药,性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明目消翳,润肺止咳。二药相伍,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治疗肾脏虚耗,眼目昏暗,内障渐生之眼疾,如视瞻昏渺、高风内障、青盲等,代表方剂《审视瑶函》四物五子丸。

5 和解类“药对”在内、外障眼病的应用

和解类“药对”主要应用于眼病实证,相火偏旺或寒热错杂证,一般以内障眼病的水轮病多见。

黄连与吴茱萸: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治疗中焦湿热郁结或气机不畅、心下痞满;吴茱萸性辛苦热,辛散苦泄,善能散寒止痛,疏肝解郁,降逆止呕。二者合用用于治疗肝郁化火、肝胃不和所致的胁痛口苦,恶心呕吐,如绿风内障,代表方剂《丹溪心法》左金丸。

柴胡与白芍:柴胡性苦微寒,归肝胆经,芳香疏泄,疏肝和肝,善于疏泄半表半里之邪,为和解少阳之要药,《药品化义》[13]言:“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白芍性苦酸甘,归肝脾经,养血柔肝,收敛止痛,《汤液本草》[14]云:其“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二药一疏一敛,一升一降,相制为用,用于治疗肝脾不和、肝火循经上逆伤目,灼伤脉络致生翳障,如绿风内障、青风内障、云雾移睛、暴盲等疾病,代表方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黄芩与柴胡:黄芩性味苦寒,入少阳胆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又可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郁热;柴胡性苦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二药相伍,疏肝升阳,下泻胆火,和解少阳,药对来源《伤寒杂病论》。眼科多用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症属少阳胆火偏旺,神水瘀滞,目窍不通而致眼胀痛伴胸胁苦满等症,代表方剂小柴胡汤。

6 其他类“药对”在内、外障眼病治疗中的应用

川椒与乌梅:川椒性辛温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又善止痒,有驱蛔杀虫之功;乌梅性酸涩平,收敛固涩,安蛔止痛,二者相伍名曰杀虫丸,善治蛔虫,二者经验药对,眼科用于治疗椒疮、粟疮、时复目痒等痒涩不止之外障眼病。

海藻与昆布:二药性味咸寒,同归肝胃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是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的要药、对药,眼科经验用于治疗视瞻昏渺、消渴目病、撞击伤目病等视网膜增殖机化膜形成之眼疾。

全蝎与白僵蚕:全蝎性味辛平,有毒,归肝经,性善走窜,即可平肝熄风,又可搜风通络,为止痉要药,《本草求真》[15]云:“全蝎,专入肝经,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斜……无不用之”;白僵蚕性咸辛平,归肝肺二经,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二者相伍临床应用较广,亦为《施今墨对药》的重要药对之一[16],眼科常用于视一为二,代表方剂牵正散。

7 小结

临床中“药对”应用颇为广泛,《本草纲目·序例》[17]云:“药有七情,独行,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古方多有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王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临床常用“药对”中组成方式以相须、相使者为多,性味中有酸甘配对、辛苦配对,亦有气血配对、升降配对等,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从属脏腑,审其轻重,辨其五味,合理配伍,正确使用即可以达到增强药效,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所述眼科常用“药对”的总结,既有前人的经验、经方的传承,也有眼科学自己的临床特点和创新,望与同道分享并有所裨益。

[1] 段金廒,宿树兰,唐于平,等.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330-333.

[2] 顾锡.银海指南[M].谭红兵,党思捷,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9-15

[3] 廖品正.中医眼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1

[5] 胡佩,吴烈.吴烈教授三焦辨证论治黄斑水肿病变经验[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9,29(1):63-67.

[6] 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3

[7] 张景岳.类经[M].王新民,校注.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4-35.

[8] 雷子,林静.图解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87-89.

[9] 彭清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37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ykzz.cn/qikandaodu/2021/0226/391.html



上一篇:试论上鱼际脉在眼科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下一篇:从气血理论探讨肺结节的病机与防治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投稿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