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试论上鱼际脉在眼科诊治中的指导作用(4)

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诊(2018年9月22日):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左眼运动亦有缓解,心烦、眠差、汗出症状消失。脉仍上鱼际,寸关尺三部较前有所缓和。守方10剂,用法同前

二诊(2018年9月22日):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左眼运动亦有缓解,心烦、眠差、汗出症状消失。脉仍上鱼际,寸关尺三部较前有所缓和。守方10剂,用法同前。

三诊(2018年10月2日):头痛症状消失,复视明显改善,向左外转,露白2~3 mm,自觉发热症状消失,腹及膝下畏寒较前缓解,口不苦、微干。上鱼际脉减轻,三部脉明显缓和而不数,寸关脉有力,尺沉重按乏力。予傅山引火汤加减,处方:熟地黄30 g、五味子6 g、茯苓20 g、巴戟天15 g、麦冬15 g、肉桂粉冲服3 g、党参30 g、制首乌10 g、天麻20 g、生鸡内金15 g、蜈蚣1条,7付,水煎,隔日1付,分2次饭后温服。针对外展神经麻痹,嘱针刺治疗7次,选穴:同侧头维、太阳、瞳子髎、丝竹空、阳白、攒竹、风池,泻法;双侧太溪、三阴交,平补平泻。每日1次。

四诊(2018年10月9日):患者复视症状消失,全身症状明显改善,膝下畏寒仍存。舌淡苔薄白,上鱼际脉基本消失,寸关脉缓,尺脉微。患者不愿再服中药,遂停药。嘱定期复诊,不适立诊。

随访 (2019年6月):患者自2018年12月—2019年4月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3次,抢救1次。现眼部和全身症状稳定,未再诊。

按语:本病辨证为“上热下寒,虚阳上越”,本质即为阴盛阳浮,水寒不养龙,故先后予以大回阳饮合潜阳丹、傅山引火汤加减,并在后期针刺治疗,意在潜阳入阴,导龙入海。

虽然脉象有力、无力是脉诊中判断邪盛正衰的根本原则,但如果正气衰弱至极,胃气不能相从,则可出现坚搏有力的真脏脉。脉有胃气的表现为从容、徐缓、软滑,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12]所言:“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治,乃一定之诊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患者双脉上鱼际,寸关尺三部紧实有力,数而近疾,按之愈坚,无冲和之意,此为无胃之脉,症见躯干及上肢发热而腹内畏寒,膝关节以下冷甚,不能食凉,口干但不欲饮,饮则喜热等症状,结合病史,可以判断患者有阴盛阳衰,虚阳有外越之势。

清·郑钦安在《医法圆通·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篇》[13]”对“头痛如劈”“目痛如裂”的论述:“素禀阳虚之人,身无他苦,忽然头痛如劈,多见唇青,爪甲青黑,或气上喘,或脉浮如空,或劲如石。此阳竭于上,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四五。若滋阴解散则死。”其对潜阳丹[14]论解道:“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治法为在上以收纳上浮之龙雷之火,在下则温补至寒之少阴肾水。正如李可[15]所论:“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龙雷之火)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原多突变”。

《景岳全书·脉神章·胃气解》[9]曰:“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进,胃气至则病渐轻矣。”患者虽然在诊治后期上鱼际脉基本消失,但阳虚阴盛的体质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故动辄易变生他病。

4 小结

四诊合参是眼科诊治疾病的根本依据,不可偏废。《审视瑶函·目不专重诊脉说》[16]云:“尤望、闻、问居其先,而切脉居于后。盖切而知之,仅谓之巧耳。况症之重者,关乎性命,而惟恃巧以中之,何轻视乎性命耶? 必精详申辨,而后治之可也。”以脉象为指导的诊治是中医眼科临床的重要部分,除却部分平人,上鱼际脉往往是气血上冲之脉,故各种治法都应以“降逆”为根本方向。

[1] 佚名.黄帝内经[M].于伯海,整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彭清华.中医眼科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9.

[3] 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64.

[4] 扁鹊.难经[M].邱浩,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5]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M].田思胜,马梅青,尹桂平,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9.

[6]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6,124.

[7] 余浩,郑黎.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80.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ykzz.cn/qikandaodu/2021/0226/390.html



上一篇:膏方调理可养眼
下一篇:眼科临床应用药对经验探讨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投稿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