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以文心雕龙黄帝内经为(11)

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四气调神 基于“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的认识,《黄帝内经》里有专章“四气调神”

3.四气调神

基于“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的认识,《黄帝内经》里有专章“四气调神”。全章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之于人身心的影响,以及人应该如何调整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以适应四季万物变迁的方法,著名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就出自此。如其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种天人感应,适应四时物候变化以“调神”的养生思想,不仅被刘勰首次运用到文学批评中,而且无论是入思之路、论述模式、术语的使用,还是基本思想观点,《文心雕龙》里的专篇《物色》本质上都是“四气调神”的隐文本或文下之文。首先,他认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作者的情感要随四时自然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即“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其次,他指出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既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又要“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最后,刘勰明确提出“四序纷回,入兴贵闲”的作者平日调息之法,以避免“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的文病。这里的“兴”,就是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57)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1—2页。而此处的“他物”,基本上指的是包括景物、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界事物。刘勰著有专篇《比兴》,认为“起情者”“兴”是“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是“诗人比兴”的要旨。

除《物色》篇外,刘勰还把“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四气调神”思想运用到他关于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如他在《神思》篇提出了著名的“神与物游”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以及“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之论。

总之,刘勰的文学批评里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作者自身内在的修养。其中,他最重视的是“博学”“养气”“四时调神”,认为假如作者平日里能顺应四时以感物、调养生命之气、博学,则不仅身心健康,而且文病不可入其身。因为声律病主要关涉作者之“气”:“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合宫商,肇自血气。”(《声律》)繁杂病、字病、文类病和用事病等则主要关涉作者的“学”是否渊博,因为学博则识高,识高则擅熔裁。“诡异”“龃龉”“同字相犯”“字形肥瘠”也好,“瘠义”“乖谬”“事孤”“寡闻”和“不周”也罢,归根结底与作者“学”之浅薄分不开。至于“肬赘”“骈枝”“舛滥”和“尤烦”则是作者缺乏熔裁力所致。

刘勰上述修身理念为后世中国文学批评所师承。唐代韩愈探讨了“言”与“气”的关系,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58)童第德选注:《韩语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宋代严羽对“诗”与“书”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精辟的论述。(59)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元代陈绎曾则提出了具体的“养气”八法。(60)陈绎曾:《文筌》,《四库全书》本。比较集中探讨此问题的是明代文学批评者们。如宋濂在多篇文章中阐述了修身、养气思想,并明确断言“为文必在养气”:“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当与天地同功也。”(61)《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十六《文原》,严荣校刻本,清嘉庆十五年(1810)。谢榛认为:“诗文以气格为主,繁简勿论”,“自古诗人养气,各有主焉。”(62)谢榛:《四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页。袁宏道则以为“词章以外,别无学问”。(63)袁宏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载《袁中郎全集》,四库全书本。清代文学批评延续了明代的做法。如况周颐认为作词第一要“重”“在气格,不在字句”。(64)况周颐:《蕙风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而“文要养气,诗要洗心。……至于诗,则必洗涤俗肠而后可以作,……夫诗可以医俗,而所以医诗之俗者”(65)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06页。之类论述更是不胜枚举。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zyykzz.cn/qikandaodu/2021/0306/410.html



上一篇:中医延续性护理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临床应用
下一篇:单位有了女职工关爱室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投稿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